90高龄的他被誉为“国医大师”、“胃病高手”、让病人“起死回生的神仙”。流脑、乙脑蔓延时,在一片哭声中,他用一根根针、一剂方药,让深度昏迷的病人醒来;非典疫情中,他的药方被卫生部推广应用,他用仁心医术救人无数,用博大的爱心教书育人,桃李遍地,他就是——国医大师李振华。
2013年4月25日下午,我们依约来到李振华家。他戴着助听器侧躺在床上,正给几个围坐在床前的病人把脉看病。见我们到来,李老站起来和蔼慈祥的笑着说,人老了,得有点事儿干,何况给人看病是我的职责。这个岁数了,仍被人需要,被人围在一起,感觉很温暖很幸福。能和你们随便聊聊人生,聊治病救人的故事也很开心。虽然时代不同了,但凡能成事者,离不开“勤、行、精、博、悟”,我一直是这“五字真经”的践行者。
师承家训 勤学知行
1984年,李振华到了退休年龄。作为河南省中医学科带头人,实际上他比以前更忙了。他出诊看病带学生,搞新药研究,南来北往地开研讨会,总结经验忙着出书,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医院,总被一群人围着。家人和朋友们看他天天忙,劝他歇歇。他笑说,工作着是快乐的。
李振华出生于河南洛宁县的一个中医世家。父亲李景唐是豫西名医,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。他是在父亲的“广济堂”里闻着药味儿,边读私塾边帮父亲抓药长大的,父亲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让他钦佩,他立志做一个像父亲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李振华说:“如果不勤勉努力,不刻苦学习,高中就辍学的我可能今天还在豫西开间药铺,做一个乡医。”李振华的奋斗和人生经历,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励志传奇大书。一些世家子弟大多不能超过父辈,一个普通的乡村中医的儿子,更不太可能成为全国著名的中医专家,而李振华做到了,并且成为全国30位国医大师之一。国内的医学界有种观点,认为中医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能治病,但怀疑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,难以胜任教学工作。结果,李振华教出的学生都成了医学硕士、博士,他也被评为全国著名教授、全国首批名老中医,成为河南中医学院院长,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1940年,豫西大旱,霍乱流行,尸横遍野。16岁的李振华辍学回家,随父学医。父亲教导他,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“真善为本,济世成德”。他牢记心里。父亲每日把脉开方,他依方抓药煎药,救治霍乱病人,和家人一起把汤药分发给前来看病的村民,并教他们预防措施。
李振华在父亲的指导下,开始系统地学习《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以及叶天士、吴鞠通等瘟病学诸家著作,结合白天父亲接诊的病人情况,仔细琢磨父亲所开的每剂方药。为此,他总比别人早起一小时,观察、询问收治病人的情况,搞不明白的再请教父亲。父亲认真地给他讲每一味中药的性能、功效及对不同病人该如何辨证施治。
开始李振华在一旁观看父亲望、闻、问、切,一年后,聪明勤勉的他从侍诊开始试诊。他给一位妇女切脉后断其为浮细而软的“濡脉”,父亲再诊后认为他把对了,很高兴。后来李振华能准确判断出少见的“芤脉”以及各种复杂的舌象,父亲才开始对他进行试方训练。23岁是李振华开始悬壶乡里,独立诊病治病。他经常徒步山路出诊,或为急症病人送药。
1950年,全省中医统考,李振华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医师开业执照。1953年,县人民医院成立,他成为院里唯一的中医医师。后来又通过不断地学习医学典籍、西医外科、哲学和唯物辩证法,为此后的医、教、研工作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博采众长 中西医结合练成治病真功
1954年,李振华被选送到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,系统地学习了生理、解剖等西医知识。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,他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,就胃生理病理和用药经验,作了2个小时发言。他的介绍概念清楚,重点突出,临床实用,引起大家的重视。毕业后他留校做了讲师。李振华更加勤奋学习,跑书店、泡图书馆,对解剖学、外科手术、西医用药、化学试剂、器械操作等知识,有了全面的了解。在X光和显微镜的帮助下,他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,迅速准确地判断生理病变,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。他还有意识地学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知识。在全国开展的西医学习中医活动中,他被卫生部评为河南省唯一的西医学中医甲等模范教师。
1970年初,河南洛阳发生流脑,他与医疗队员冒着大雪前去抢救病人。一位32岁的女病人,高烧昏迷抽搐,病情严重。李振华果断制止了当地医生用阿司匹林镇痛和中药辛温解表的治法,改用清热解毒、熄风透窍之银翘撒、白虎汤加减,加服安宫牛黄丸。第二天下午,患者就退烧清醒了。在李振华的带领下,医疗小组用此方先后治愈了近百例流脑患者,及时控制了豫西地区的疫情。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为此在那里召开现场会,介绍李振华的救治经验。后来,他把救治流脑的经验写成论文发表在《新中医》《中医杂志》上,受到了好评,被大力推广。
这年秋天,河南禹县乙脑流行,李振华带领医疗小组赶去。在集中收治病人的一个药行大殿,哭声一片。一个19岁的青年深度昏迷,李振华先用银针给他醒穴,后开服清瘟败毒饮和安宫牛黄丸,病人第3天清醒,第5天进食,第7天搀扶着能行走。其他病人也在他们的治疗下康复,病人集中的大殿有了笑声。患者家属对他千恩万谢,称他是“起死回生的神仙”。之后,李振华及医疗小组共治疗了132个乙脑患者,25个患儿的偏瘫等后遗症状。他针药并用全部治愈。这一救治方案和研究成果,获得了1979年河南省重大科技奖。
李振华的突出表现和辨证施治的高超医术,不但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,同时受到了卫生厅领导的青睐,他被调到卫生厅中医处工作。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了解到李振华的才干,以对调的方式换来了李振华,让其做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医教部主任。此后,他历任中医系副主任、学院副院长、院长等职。
李振华继承诸家脾胃学思想,力倡东垣的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”、“善治病者,唯在调理脾胃”的理论,临床注重保护脾胃,形成了他治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。他主编了《中国传统脾胃病学》,并承担了国家“七五”重点科技攻关项目“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症临床及实验研究”课题。他辨治脾胃病强调肝脾胃的关系,提出“因虚致实,因实致虚,虚实交错”的病因理论和“脾宜健,肝宜疏,胃宜和”的治疗原则,并据此研发了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,这项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、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。
在工作中的善悟人生
有人说李振华是个工作狂,没有一点生活乐趣。而李振华却说:“一个人活着啥也不干,光吃傻睡,不成废物了?如果喜欢自己的选择,工作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。”他爱自己的选择,更爱医生这个工作。他说,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不会停下来。
1986年,身为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的李振华,担任了中南五省合编的中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《中医内科学》教材的副主编。2003年非典流行,已是八旬高龄的他关注疾病流行情况,依据自己大半生治疗温病的经验,为中医药防治非典献计献策,他选送的药方得以推广,为防控疫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2004年,他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专家防治禽流感预案筛选工作,提出了重要建议。李振华带领的课题组承担的“十五”国家科技攻关项目“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”,2007年被评为“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”。
了解李振华的人不光敬佩他的医德医术,更欣赏他乐观阳光的心态和业余爱好,李振华的书法写得苍劲有力,二胡拉得婉转悠扬。他还把中医药方编成快板教学生说唱,在一片笑声里,学生们记得牢,用得上。
有人问他,你大半辈子与病人、学生打交道,睁眼就有一群愁眉苦脸,哼哼叽叽的病人等着你,你烦不烦呀?还有,隔三差五带一帮学生解剖尸体,多影响情绪呀。他说,在医院工作,每天都有新生命来到尘世,也有人离开这个世界,看惯了生生死死,悲悲喜喜,反而更冷静乐观了。你再有钱,每天也是吃三顿饭,睡三尺床铺,死了什么也带不走。何不趁活着时做些有意义的事儿,开心过好每一天呢!也有人说李振华是个老顽童,一天到晚乐呵呵的好像有好事儿似的。他说我很知足呀,活到90岁了,身体还好,精神还好,重要的是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,和爱的人在一起,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治病救人的良方。想想,每天醒来就有一群人等着让你看病,等着听你讲课,看着他们,心里就充满自信。被人需要、被人包围着,不仅不会寂寞,反而有种幸福感。
现在,李老年事已高,除教学和整理资料外,还坚持每周二三次边门诊边授课。近几年,看病改在了家里,上课也放在了家里。谈起中医,他仍然很兴奋很自信,心中激荡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情。采访结束时,李老在送给我们的书的扉页上写下这样的话:“医学乃仁人之术,必先具仁人之心,以仁为本,济世活人,方可学有成就而达良医。”这正是李老大半生的真实写照。(作者:楚岚 该文转自《老人春秋》2013年6月上)
国医大师李振华
我校“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”获得者白云苹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
刘锁超为我校“道德讲堂”做首场报告